普洱非遺 | 彝繡走過春秋,繡針一描是冬夏
在彝族語言中,有“不長樹的山不算山,不會繡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”的俗語,繡布一方,繡針一根,一來一去間,七巧玲瓏心織進了星辰與山河,挽留住了時間與歲月。
于上年,普洱景東縣“三青”藝術之鄉被列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。“三青”雖地處深山,但彝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,“彝族打歌”“羊皮舞”“大幫腔”“跳菜”“大筒長號”“嗩吶”“羊皮衣制作技藝”等眾多非遺項目云集,“彝族刺繡”便是其中一項。
景東彝族剌繡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,是一項歷史悠久、技藝精湛、實用性極強的民族傳統工藝。它雖藏于深山閨閣千余載,但它的精美和精湛仍吸引著更多的人前來一睹“芳采”。
(村民拿到普洱藝術節銷售的繡花鞋)
剌繡技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均有創造性的發揮,剌繡圖案的設計與構思大多來源于生活。圖案構思獨特,布局精巧,富于變化,色彩鮮麗,是我國民族民間美術的一支藝術奇葩。
剌繡技法多樣,有挑、繡、補、納、扣以及單面挑、雙面繡等。剌繡花邊圖案是彝族的特長,繡花種類有排花、栽花、穿花、貼花、鎖花、盤花、滾花、補花、剌花、納花、纖花、平繡、鏈子扣、鏤空、打字花、扣花、切針等手法和技巧。
在當地,刺繡不僅是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衡量彝族姑娘們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志。作為一種民間手工藝,彝族刺繡屬于民間文化范疇,是景東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刺繡藝術品不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享受,怡情養性、陶冶情操,還可以創造較高的經濟價值。刺繡業在增加農民家庭收入的同時,也能更好地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,繼而推動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。
(村民繡制的繡花圍腰)
景東彝族刺繡內涵豐富多彩,形式多樣,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,是本民族習俗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元素符號。該項技藝于2013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任命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